近日,国家认监委正式发布《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实施规则(试行)》,旨在规范碳足迹标识认证活动,助力绿色低碳转型。为协助产业生态圈相关单位高效把握政策要点,我会对文件核心条款进行了提炼与解读,供生产制造企业、认证机构、行业组织参考应用。
本文内容严格依据国家认监委《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实施规则(试行)》(2025年3月17日发布)原文提炼,未添加主观解读或引申,仅供读者参考。
以下是针对国家认监委《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实施规则(试行)》的解读摘要:
一、政策核心要点
认证对象
适用于企业申请单个产品或同系列产品的碳足迹标识认证,需明确功能单位(如“每吨钢材”“每台空调”)。
认证流程
申请→文件初审→现场核查→技术评审→发证→年度监督,全流程需由独立第三方机构完成。
数据要求
优先使用企业实测数据(初级数据),次级数据需注明来源并验证适用性(如地域、年份匹配)。
证书管理
证书有效期2年,变更生产工艺或供应商需重新认证;违规使用标识将暂停或撤销证书。
二、企业需重点关注
数据准备
建立产品全生命周期数据台账(原材料、生产、运输、回收),保存原始记录(发票、物流单等)至少3年。
标识使用规范
标识需清晰标注碳足迹数值及二维码(链接至认证信息),禁止超范围使用(如非认证产品)。
认证成本控制
选择同一认证机构完成同系列产品认证,可减少重复核查成本。
三、认证流程图(简化版)
四、证书与编号规则
证书内容
涵盖产品名称、功能单位、系统边界、碳足迹数值(如“XX kgCO?e/件”)。
证书编号
18位唯一编码,含认证机构代码、年份、产品分类(例:CFP-0123-2024-001-0001)。
五、政策合规要点提炼(基于原文)
企业合规义务
提前梳理供应链数据,确保供应商提供运输距离、能耗等关键信息。
认证机构核查规则
核查时需按《GB/T 24067》评估数据质量,对次级数据实施惩罚性修正(如区域不匹配+5%排放量)。
争议解决程序
企业对核查结果有异议,可申请技术评审组复核。
特别提示:
1、本文内容严格依据《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实施规则》(国家认监委2025年3月17日发布)原文提炼,所有“合规要点”“核查规则”等表述均为政策要求的客观转述,不包含任何引申建议;
2、具体认证要求与执行标准,请以国家认监委官方文件及后续实施细则为准;
3、如有疑问,建议咨询专业认证机构或主管部门。)
了解具体文件内容请点击↓↓↓